2015年10月26日

繪台南專輯:古溪旁的小時光(路線之三:水流觀音街)



清領時期,德慶溪在蕃薯崎有條支流往南,古稱枋溪。枋溪在清水寺又展開為山仔尾溝與溝仔底兩條小分流。如今,曾經的溪流早已箱涵化,成了巷弄底下的暗渠,被遺忘在陳舊的地圖裡。

古地圖台南城圖裡有條清水寺街,得名於一旁的清水寺。古街就緊鄰著枋溪的支流溝仔底,百年過去了,清代成排的木造街屋依然留存著,深刻的歲月紋理如老人臉上的皺紋般,蔓延著,讓這裡顯得古味盎然。清水寺街又名水流觀音街,故事源於清乾隆年間的一場大雨,雨後暴漲的溪水將ㄧ截酷似觀音菩薩的漂流木沖上了枋溪岸旁,當地里人將枯木雕成「水流觀音」,並祀奉在寺內。從此,清水寺有了兩個主神,水流觀音成為主祀,清水祖師降為配祀。因此,清水寺有了富有禪意的門楣,「寶筏渡川」,而一旁的街道也有了新的別名,「水流觀音街」。我由開山路的巷口沿路探訪了這塊區域。





街口。聚珍台灣





斷斷續續花了幾個月的時間探訪這條古街,由開山路的巷子口進去,途經清水寺,再由水流觀音街屋回到大馬路上。巷子口右側的牆面有一片艷藍的塗鴉,在一旁大黃色的水管裝置藝術襯托下,呈現了讓人耳目一新的印象。「聚珍台灣」就在不遠處,這是間專賣府城舊記憶的小店。

我曾在這裡聽過一場分享老台南消失風景的座談會。每次散步作畫,總是會想到那次的演講,這次也不例外。不禁思索,這條巷道在清代的風景會是何如?是車水馬龍的大街,又或是溪流旁的蜿蜒小徑。不論是什麼,它都已經消失了,迎在眼前的,卻又是另一個新的風景。


街內。清水寺



穿過入口窄道,又是不同的感覺,清水寺小廣場在眼前豁然開朗,和巷口車水馬龍的大路相比,恰似時光凍結。早晨到訪,遊客廖然,只有偶爾幾個到「祿記水晶餃」買食的老人經過。廟埕前有兩株百年老榕,其中一株樹幹下有紅色小祠堂,老榕偌大的身形與鬱鬱蒼蒼的樹蔭,將老廟與天空遮住了半邊。漫步其中,可曾想過,這裡在百年前曾是傍水的大街與老廟,但潺潺的溪流早已潛入地下,只能從古地圖裡去追憶。



我在廟前找尋恰當的視野,最後選擇剛進來的巷口,從這裡可以看到完整的老榕與古廟,老榕被放在了畫面中間,這裡是主角的位置,鮮綠色的筆觸填滿了畫面的上半部,表達葉子的蒼鬱與廣闊。我眼中的老樹成了長者,他的存在讓作品有了生命,也讓古廟多了個訴說故事的夥伴。當天早上,水彩課的同學帶著學建築的女兒來探班,閒聊中才發現,原來清水寺前巷道的地磚曾重舖過,地磚排列則依循著古溪的水流方向,循著這些紋理想像,挺有趣的。


街尾。水流觀音街屋



清水寺旁的水流觀音街屋保留著典雅的歷史之美,街屋前的巷道即是溝仔底遺址。這裡的老屋沒有被列入歷史建築保護,逐漸的凋零著。探訪的那天早晨並不寧靜,因為耳邊響起的,是工人爬上爬下整修屋頂的聲音,他們正在街屋旁的廢棄樑柱上加裝戶外停車場的鐵皮屋頂。我刻意避開了不協調的視野,盡力在畫面裡紀錄那些僅存的美好。打稿時,遇到一對大學生情侶檔,他們從風格認出了我。女生穿著他們經營的策展社團「夢遊」的 T-Shirt ,上面印著「做夢,的人」。我對這四個字心有所感,循著古地圖找尋過往雲煙,除了水彩創作外也認識了這個城市,這是我在府城的美夢。

比起名勝古蹟,水流觀音街的小景更接近心目中的台南。名勝是遊客的蜻蜓點水;小巷弄則給我寧靜與懷念。幾十年後,這些小景是否會就這樣慢慢消失;又或者,一日復一日,沒有太大的變化。我希望會是後者。

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