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10月26日

繪台南專輯:古溪旁的小時光(路線之一:吳園)



許達然的『台南街巷』裡有段話「沿民權路去社教館聽音樂,踱到館後,豁然看見小池,池邊疊石,池上亭榭。我喜歡那原是道光年間建的吳園遺址的清幽,假日常去胡思亂想。」吳園現在已成了台南舊城的熱門景點,我也曾感受到一樣的清幽,但是在傾盆大雨下,遊客稀少時。

備註:我在路線之一裡依序畫了公會堂、吳園水塘與旭峯號


道光九年(1829年),府城鹽商吳尚新買下了德慶溪南岸,通事何斌的庭園舊址,沿地勢的高低,修建了傳統中式庭園,名紫春園(今吳園),為清領時期台灣四大名園之一。吳尚新(1795年至1848年)本名吳麟,為清乾隆至道光時人,他繼承了父親吳春貴的「吳恆記」鹽行,主要在台南、嘉義地區販售食鹽。據史料,清道光四年(1824年)吳尚新受台灣知府鄧傳安之命,在今嘉義縣布袋鎮新厝仔一帶遷建鹽田。他在這次的工程中改良了鹽田設計,大大增加了產量,使得事業更為興隆,這是他能有財力創建吳園的始因。

日治時期,鹽專賣政策或許對吳家造成了影響,家道的中落加上政治壓力,吳尚新之孫最終變賣了吳園,產權歸台南州廳所有。明治四十四年 (1911年),由日人矢田貝陸所設計的台南公會堂創建於吳園南邊,作為當時市民集會與的場所。公會堂展覽廳裡有一段關於建館的黃金傳奇,大意是說,明治四十年(1907年)地方官紳倡議興建公會堂,但卻因為經費不足遲遲未能建館。三年後某次在大正公園(民生綠園)的施工中,工人們意外在原林朝英宅院故址挖掘到埋藏的金塊,爭奪逃竄。這些金塊後由官方追回,並將移作公會堂的建造經費,四年後,公會堂完工。這是台南公會堂建館史中曾發生的小插曲。

林朝英(1739年至1816年)是何許人也?他生活的年代在清乾隆、嘉慶年間,比吳尚新早了約五十年,為清代台灣知名的富商與書畫家,現今台南的一些廟宇仍懸掛著他當年親筆所書的匾額。嘉慶初年,林朝英曾以白銀一萬兩捐錢修建孔廟。廟成,獲朝廷褒揚,被授予六品光祿寺署正,並賜「重道崇文」匾、建牌坊,這是他最為人所知的事蹟。日治時期的漢學家尾崎秀真曾給予他的藝術高度評價,稱為「清代台灣唯一的藝術家」。不過,現今台南的土地上並沒有留下他的故居遺址(日治時期被徵收拆毀,改為民生綠園),課本上也鮮少提及他的事蹟,只有陳舊的匾額與牌坊的文字上,遺存他曾經存在的痕跡,歷史就是這麼的無奈與不平。

昭和四年(1929年),日人柳下勇三在吳園內開設了一間日本料理店,稱為柳下屋,簡稱柳屋。這是間全木造的傳統日式建築,歷經八十多年,幸運的被完整的保留了下來,是台南僅存的少數日式食堂建築。我從中梳理出了一條脈絡,現今的吳園藝文中心,由公會堂、柳屋和中式庭園構成的景致,原來就建立在林朝英的黃金,柳下勇三的木屋以及吳尚新的土地上。歷史,就是這麼的有趣。


與山崎兄妹的約會(吳園水塘)


多虧網友牽線,認識了日本插畫家山崎達也,我們相約寫生。達也高中畢業後便去當專職的插畫家了,他不會講英文和中文,但卻是個台南通,第一次出國就是到台南,之後又陸陸續續來了許多次。他鍾愛台南的原因源於妹妹華子,華子講得一口流利中文,曾在台南打工度假一年多,中文也是當時學的,她充當了我和達也之間的翻譯。五月的台南步入了梅雨的季節,當然,這幾天大雨總是應景的下著。吳園內的地勢起伏大,在水塘前的高地恰有一個涼亭,從這裡可以居高臨下俯視庭園,也可以避雨,是個十分適合在雨天寫生的小地方。

我提早到了,順著公會堂旁的小徑,穿過紅磚窄道,走進中山路的小巷弄。這間房子真美!巷口的旭峯號五金行讓我驚呼,陳舊的招牌,泥灰老牆,散發著時代的韻味。我將它列入了日後必畫的小景。

回到吳園,山崎兄妹剛好來了,我們先到柳屋喝茶閒聊然後才外出寫生。大雨中的涼亭很明亮,空氣也被這場雨刷得清新。水滴構成了薄薄的霧氣,鋪陳在眼前,讓視線些許的模糊,反倒減去了吳園後面,現代水泥建築所造成的壓迫感,增添了幽靜。我說,這場雨讓吳園變得有點不一樣了!在畫裡,我盡可能的表現出雨的感覺,方法很簡單,多用點水,然後,讓畫作淋點雨就行了。



結束後,又回到了柳屋,剛好葉東泰老闆正在品茶,他和山崎兄妹是舊識,老闆身旁還坐了一位留著白鬍子,皮膚幼黑的老先生,他是台灣文學館的首任館長林梵。閒談中,林館長分享了當初在文學館入口建立兒童閱讀室的遠因,他說,是為了讓閱讀的習慣扎根在孩子的心中。離開時,他送了山崎兄妹和我一本詩集『海與南方』,書的封面有段序言「黑潮自南而北,分支潮湧北上,環流美麗島,帶來潮流與魚群,帶來豐饒的生機」我想,這就是書名的意義。傍晚,請山崎兄妹品嚐小滿食堂的台灣家常菜,美食,好畫,新朋友,又是個收穫豐富的一天。


再訪旭峯號



吳園附近的中山路七十九巷只是一條尋常街坊,短短的兩端連接了吳園側門與中山路,一般人大概只有路過才會偶然闖入這裡。前陣子和日本插畫家山崎達也約在吳園寫生,我提早到了,閒逛時走進了這條小巷,巷子和中山路交會口的旭峯號五金行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,真美,是當初看見這間房子心裡所想的第一句話。

旭峯號三角窗位置的店面有種孤立於時間空間之外的美感,老店因老闆意外的車禍而歇業,現在租給了文創業者,改造成販售有機無毒蔬果產品和輕食的「僾果鮮」商店。新舊招牌並立,內部陳設也都依原樣保留了下來,讓人感受到經營者的用心。

星期日下午參加速寫台南的活動,心裡早已打定主意要來畫這間老屋,於是我離了群,獨自的回到了旭峯號所在的巷口。這張畫裡,所思考的,是該如何將老的韻味封存在面積僅有52x26平方公分的畫紙裡。最後,決定將重點放在牆壁的質感與陳舊的招牌上,小地方才是最能直接讓人感受到生命的小角落,招牌裡大紅色的旭峯號,不知過了多少年,依舊雄渾有力。



1 則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