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10月26日

繪台南專輯:古溪旁的小時光(路線之三:水流觀音街)



清領時期,德慶溪在蕃薯崎有條支流往南,古稱枋溪。枋溪在清水寺又展開為山仔尾溝與溝仔底兩條小分流。如今,曾經的溪流早已箱涵化,成了巷弄底下的暗渠,被遺忘在陳舊的地圖裡。

古地圖台南城圖裡有條清水寺街,得名於一旁的清水寺。古街就緊鄰著枋溪的支流溝仔底,百年過去了,清代成排的木造街屋依然留存著,深刻的歲月紋理如老人臉上的皺紋般,蔓延著,讓這裡顯得古味盎然。清水寺街又名水流觀音街,故事源於清乾隆年間的一場大雨,雨後暴漲的溪水將ㄧ截酷似觀音菩薩的漂流木沖上了枋溪岸旁,當地里人將枯木雕成「水流觀音」,並祀奉在寺內。從此,清水寺有了兩個主神,水流觀音成為主祀,清水祖師降為配祀。因此,清水寺有了富有禪意的門楣,「寶筏渡川」,而一旁的街道也有了新的別名,「水流觀音街」。我由開山路的巷口沿路探訪了這塊區域。

繪台南專輯:古溪旁的小時光(路線之二:番薯崎)



陶淵明的飲酒之五有一句:「結廬在人境,而無車馬喧,問君何能爾,心遠地自偏。」大意是說若心境若能遠離人事的煩雜,即使居處鬧市,一樣能感受到寧靜。走進台南舊城巷弄,大街上車水馬龍的鬧聲逐漸淡去,只留下老房舍裡的稀疏的細語,讓我感受到了平靜,這樣的平靜雖然是外在環境所造成,但也和陶淵明在詩裡所描述的感受,相去不遠。

繪台南專輯:古溪旁的小時光(路線之一:吳園)



許達然的『台南街巷』裡有段話「沿民權路去社教館聽音樂,踱到館後,豁然看見小池,池邊疊石,池上亭榭。我喜歡那原是道光年間建的吳園遺址的清幽,假日常去胡思亂想。」吳園現在已成了台南舊城的熱門景點,我也曾感受到一樣的清幽,但是在傾盆大雨下,遊客稀少時。

繪台南專輯:古溪旁的小時光(前言)




消失的河川,隱入角落的歷史

德慶溪是清代府城重要的河流,起源於今成功大學一帶,沿著緩坡,往西流入台江內海。隨著台江內海的陸化,出海口逐漸西移,日治時期德慶溪仍然存在著,但下遊河道已經與現今的台南運河平行,最後注入鹽水溪。德慶溪的消失是逐漸累積的過程,河流的淤積讓水運失去了作用,城市的發展需要更多的道路,於是,如掌中紋理般,曾在府城彎延曲折的德慶溪便被犧牲了,箱涵化成了大街小巷底下的排水暗渠。唯一殘存的痕跡,只能由市區裡高低起伏的街廓中略探端倪。

2015年10月15日

府城秋意(成大圖書館的台灣欒樹)


水彩 39x79 cm / 繪於 2015.10.13

這幾天剛過寒露,對古人來說,是由涼轉寒的節點,「吃了寒露飯,單衣漢少見」大概就是這個意思。其實早在八月初已是立秋,只是台灣地處亞熱帶,尤其府城位在台灣南邊,直到了十月中,才略有秋的味道。這幾天溫度悄悄下降,尤其是清晨與入夜,騎車時,總被逼的套上了防風薄外套。不過台南的街上,仍然是一片綠意,除了春天曇花一現的花季,似乎就這麼的單調與一成不變。幸運的是,我在成大圖書館前的綠地裡,找到了十月的紅,開花結果的台灣欒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