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10月15日

府城秋意(成大圖書館的台灣欒樹)


水彩 39x79 cm / 繪於 2015.10.13

這幾天剛過寒露,對古人來說,是由涼轉寒的節點,「吃了寒露飯,單衣漢少見」大概就是這個意思。其實早在八月初已是立秋,只是台灣地處亞熱帶,尤其府城位在台灣南邊,直到了十月中,才略有秋的味道。這幾天溫度悄悄下降,尤其是清晨與入夜,騎車時,總被逼的套上了防風薄外套。不過台南的街上,仍然是一片綠意,除了春天曇花一現的花季,似乎就這麼的單調與一成不變。幸運的是,我在成大圖書館前的綠地裡,找到了十月的紅,開花結果的台灣欒樹。





台灣欒樹的由來是這樣的,它是台灣特有的原生種,由於狀似苦楝,又稱為苦楝舅,分辨的方式在於花季與顏色。苦楝於春夏之交開紫花,欒樹則是在秋季開黃花,花退後結成紅色果實。欒樹的樹性強,生長速,因此和風鈴木與鳳凰木一樣都是台灣常見的行道樹。

由勝利路旁的側門走進成功校區,穿越老教職員宿舍的步道,圖書館前的綠地住了不少老樹,因為成功校區是成大最早的起源地,因此大部分的樹日治時期已經存在;相對來說,盛開著紅色果實的台灣欒樹顯得嬌小年輕許多。這和圖書館的歷史有關。現在的圖書館於民國九十年六月(2001年)落成在舊操場上,從此大樹環繞的舊操場被截成了前後兩段,圖書館與館前草皮。我猜想,這裡成群的欒樹便是建館後種下的。曾經和一位現在住在美國的主管聊到了成大的舊操場,他回憶小時候每到週末,帶著用具到成大勝利校區抓小魚,到舊操場玩耍的童年歲月。雖然已年過半百,字裡行間還是隱約流露出些許懷念。對照劇變的校園景緻,切割了曾經連結在一起的兒時記憶。

讓時光再往後倒退,退到紅磚飛簷的時代。翻開兩百年前的地圖,成大校園就位在府城東北邊的野地上,橫跨東城牆與北城牆。現在的圖書館在城外,館前草地在當時恰好為一條古道所切過,那是清代時期出了小東門,通往大彎的要道;古道再往西延伸,剛好和成大材料系館與土木系之間的金龜樹步道重疊。當時,小東門為官員與士兵所使用,而蔗民百姓,則使用大東門。由台灣欒樹的種植,舊操場的拆除,再到百年前的城外郊野,我逐漸理出了成大圖書館下面這片土地的發展紋理。


於是,在畫這幅作品時我不斷的思考。該如何在畫裡表現出感嘆景物變遷的氣質。恰好台灣欒樹豐收的紅色果實幫了相當大的忙。其實處理一幅好畫不難,最難的,是該如何放大與萃取讓人感動的元素。我習慣於紙上創造平面感,因為這樣可以更純粹的感受到色彩與形狀互相搭配所造成的震撼。最後,花了近ㄧ晚的時間才完成了作品。懷舊的色調,消逝的歷史,微微的涼風,還有橘紅色的秋意,都因這幅畫,印在我的心裡。


下面為其它照片拍攝的照片:




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