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12月22日

郭柏川故居的九重葛



郭柏川故居的九重葛
台南北區公園路321巷
水彩 56X29 cm

樓下鄰居的陽台種了一株九重葛,桃紅帶點紫色,煞是好看,每次出門,總讓我不由得偷偷欣賞。週六早晨是個陽光明媚的暖冬,一掃連日陰鬱,有著難得的好天氣。原打算探訪全美戲院前的統領巷,行經公園北路旁的舊宿舍群,卻改變了心意,驅車鑽入巷道,停在321巷前。我想,再看一眼郭柏川故居前的九重葛。

即使在冬至將近的時節,老房子的庭前仍盛開著豔麗的桃紅色,這樣的色彩,和初夏的花況並沒有太大的不同。應該是九重葛性喜高溫,四季都可開花,而南部溫暖的冬天延長了花季,所以才能在十二月看到漂亮的花朵。

九重葛的葉腋長有尖刺,台語叫它『刺仔花』,花的姿態由下往上生長,有多層花簇,所以又稱「九重葛」。它原產於中南美洲,十八世紀時,由法國植物學家肯默生與法國探險家布干維爾一同從巴西引入歐洲,作為綠籬與庭園的觀賞植物,後傳播到世界各地。它來到台灣的時間點有兩個,一是清領時期(1872年),由長老教會的馬偕博士從英國引進;二是日治時期(1901年),由植物學家田代安定先生由日本引入。實在好奇郭柏川故居前九重葛的身世,是日治時期的軍夫人們種植的家鄉品種?或是光復後長居於此的郭老先生所種?不論如何,它已在我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,成了321巷的代表。




巷內的紅磚牆擋不住翠綠與花海的熱情,花團錦簇的模樣在眼前蔓延。我在郭柏川故居的大門前停留,想了一會兒,然後才決定好作畫的角度,拉近了距離,仔細端詳恣意擺動在牆上的艷麗。創作時,決定在作品裡嘗試些不一樣的元素,除了增加色彩的層次外(畫面裡的九重葛),最主要的,是演練新學習的肌理表現手法(可參考畫面左側的大門),讓作品可以散發更豐富的質感。

作畫的時間從早上十點延續到中午十二點,在這段時間裡,郭柏川故居的紀念館大門深鎖,沒有開放;稀稀疏疏的訪客偶然經過身旁,讓恬靜的老社區也顯得愜意。也好,就這樣靜靜的享受當下吧!這就是我的周末時光。



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